這些日子我在忙碌些什麼呢?我想在這裡敘述一下。
我的論文題目是:【手繪動作筆畫的範型理論】
光看題目簡直是一串天書+爛翻譯,令人費解。
簡單來說,「認知心理學」、「審美偏好」、「繪畫動作」是我的關鍵字。
一切要從認知說起,每天我們接收那麼多資訊,
處理並記憶成了一項大工程,
於是,人腦靠「分類」去掌握這些大量且變化多端的日常資訊。
語言幫助我們為腦海中的分類貼標籤,
我們為萬物及各種概念取名字,並且分門別類。
只要是我們叫得出名字的類別,我們就能想像出這個類別的「範型」。
「範型」就是類別中,最具代表性的平均者。
舉個例子來說,想到「鳥類」這個類別,
我們第一個會想到的,可能是長得像麻雀或是鴿子的鳥,
而不會是企鵝或孔雀,所以,麻雀或鴿子就是我們心目中鳥類的「範型」。
範型除了幫助我們快速認識這個世界,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審美判斷,
這裡說的「審美判斷」是比較古典式的審美,
也就是那種直觀而愉悅的美感,而非後現代那種需要詮釋的美感。
許多實驗指出,我們會對近似範型的個體,或者範型本身,產生高度偏好。
「範型」就像是一個審美的參照基準點,類別中的個體或多或少偏離圍繞它。
這也是以往範型相關研究著重的重點:認知面(接收端)。
我的工作就是,把範型的研究觸角伸展到動作面(創造端):
創造行為也默默受到範型影響,並且同樣具有審美上的意義。
我希望這篇文章到目前為止,都讓人看得懂,也覺得有趣,
不然我就頭痛啦!畢竟,易讀且有趣是我自己訂下的寫作目標。
先這樣,下回再解釋我的實驗。good night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